辛小湘丨提升学思想成效,重在“得乎其法”
当前,第一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已经到了检验效果的关键时候,正处于答题交卷、盘点交账的关键节点。对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学思想处于打头、领先位置,充分说明其为前置前提。提升学思想成效,既要坚持不懈、常学常新,又要循着正确路径有序推进、渐入佳境。方法对路,事半功倍。实践证明,学思想只有“得乎其法”,才能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之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
常言道,情到深处自然浓。古人读书学习尚且有“沐浴更衣”之说,今天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需要投入感情、饱含真情、贯以深情。
事实也是如此,无论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铿锵誓言,还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之豪迈宣示,抑或“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诚挚告白,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民族、人民怀有大爱之情,才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展现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因此触类旁通,党员干部学思想应该、也必须心之所思,情必先入,于整个学习过程中都精神抖擞的同时,更彰显对思想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思想认同。如此才能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捍卫核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方面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何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何整体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做到融会贯通是为关键。由此党员干部学思想,必须坚持从整体上来把握,善于由点到线及面,力求把每一重要论断蕴含的道理哲理学理搞清楚、弄明白。
如“十四个坚持”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要求实践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同时,更系统地学习掌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悟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唯有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念,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才能让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鲜明中国特色、本质特征、内在要求。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力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本身就是坚持问题思维、问题导向的科学产物与智慧结晶,为的就是与时俱进解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换言之,党员干部学思想,同样需要带着问题学,做到边学习边思考、边与脑海里的问题结合起来,实现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迎刃而解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方方面面的睿智思考、系统谋划、科学决策、战略部署。因此党员干部日常履职尽责、干事创业、为民造福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都能在这一重要思想中找到答案,探寻完美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带着问题学思想,才能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人民中来,是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实践性是其至为显著的特征、最为突出的品质。
因此党员干部学思想还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这一重要思想的实践伟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做到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既坚持从事哪一方面的具体工作,就重点学习相关方面的重要论断论述,又深刻检视自己在哪一方面的认识、掌握、把握还存在薄弱环节,着重补短板、强弱项、填洼地,力戒少知而迷、不知而惘、无知而乱,才能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始终顺应时代、合乎规律、契合原理。实践无止境,学习在路上。坚持联系实际学思想,才能推动各项工作守正创新,不断有新作为、新气象。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当前第一批主题教育已经到了检验成效的关键时期。检验理论学习成效,关键要看党的创新理论是否入心见行、党员干部是否做到善思善用。由此学思想务必倾力而为,做到实打实、硬碰硬,决不“雨过地皮湿”,虚晃一枪、浅尝辄止。学思想“得乎其法”,真正让思想入耳入脑入心,必将推动党员干部强党性的同时,更“不待扬鞭自奋蹄”,撸起袖子加油干,于新征程上建新功,为党和人民赢得更大的胜利和荣光。
本文由指点原创,转载请注明。
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